世界盃電視收視不如預期、觀眾對體育轉播無感,運動媒體該如何培養「第二代球迷」?

文:宋思彤

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完美落幕,世界視收視在台灣又成功掀起一波「世足熱潮」。盃電播無不論是預期育轉養第日韓爆冷擊敗歐洲強權、摩洛哥挺進四強,觀眾感運或是對體動媒代球梅西(Lionel Messi)與姆巴佩(Kylian Mbappé)的世紀對決,精彩瞬間都深植球迷心中。體該

中華電信取得世界盃足球賽新媒體轉播權,何培日前公佈收視數字,世界視收視總觀看人數突破3800萬、盃電播無廣告營收較上屆成長5倍;就連運動彩券的預期育轉養第銷售額也創下史上新高。不過,觀眾感運反觀華視,對體動媒代球同樣取得轉播權,體該但收視表現卻不如預期,何培甚至與上屆相比「下滑一半以上」——這中間,世界視收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難道單純只有「電視媒體式微」那麼簡單嗎?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媒觀會客室」講座活動,以「怎麼看有差嗎?從運動轉播看見媒體變遷」為題,邀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陳子軒、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以及愛爾達體育台台長謝思毅,三位講者各自擁有體育學界、新聞學界,以及電視媒體的實務經驗。

這次講座以近期世界盃切入,並探討觀眾收視行為、體育產業娛樂化,以及運動媒體在台灣的發展、歷史與困境,進行深度討論。

本屆世界盃較往年聲勢更大,收視率卻不如預期?

為什麼一個國家要辦世界盃,或許有許多原因,座談主持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哲斌特別提出了「運動洗白」的概念。卡達在籌辦世界盃的過程爆發許多爭議,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移工的人權疑慮」——卡達境內超過190萬名移工,卻沒有安全的工作環境。

不過,隨著比賽開始後,這些爭議跟球場上的「政治訴求」都被淡忘,甚至被轉移焦點。其中,「媒體版面」佔了非常大的一個關鍵。

「尤其非轉播單位的新聞台,都給予非常大的連結」,陳子軒提到,雖然這一次的世界盃熱潮依舊,但傳統媒體的收視率表現卻不如以往。從聲量到電視媒體的轉換,這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愛爾達從2010年取得南非世界盃轉播權後,已經連續四屆轉播世足。「電視的收視率確實受到很多影響」,謝思毅拿出國外轉播的收視率資料,包括中國央視、日本轉播單位的收視曲線,同樣呈現下跌趨勢。

為什麼亞洲國家都同步下跌?謝思毅認為,這跟賽事的時間安排偏向「歐洲思維」有關,他舉例,「歐洲的比賽都配合了他們的主流時間,例如有歐洲國家參與的球賽,就安排在歐洲時間的晚上7點半」,換算台灣的時間就是凌晨3點,時段相對來說較不友善。

「像是台灣時間下午六點,澳大利亞對上突尼西亞的比賽,排在電視收視率的前三名」,謝思毅補充,由此可見,「時段」對於電視媒體來說,確實有不小的影響。

sports_03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 宋思彤攝
本屆冠軍阿根廷隊長梅西(Lionel Messi)在領獎時,被披上在當地象徵「貴族」的罩袍(bisht)引發爭議,劉昌德以此舉例賽場上的政治議題無所不在

除了世界盃足球賽賽程的時間安排,台灣國內社會的外在因素,也會造成收視率的浮動。像是世界盃開踢第一週,恰巧適逢國內九合一大選的「黃金週」,不論在賽前宣傳、首週的媒體版面上,世界盃的版面多被選舉取代。

即使隨著選舉結束、球賽進入白熱化階段,但據謝思毅觀察,「反而是在第一個禮拜,台灣的觀眾會有比較好的收視風氣,尤其前三天就有英格蘭、德國、西班牙、日本,都被安排在台灣的黃金時段(約晚間六到九點時段)」,不過被選舉削弱了光環。謝思毅認為,這可能也是本次世界盃的電視收視率,沒有顯著上升的原因之一。

OTT商機看似無窮,可能只是「左手通右手」?

「年輕的觀眾,確實全部都往網路走了」,謝思毅分析世界盃期間的電視收視率表現,認為「現在會留在電視的,大概只剩35歲以上、甚至45歲以上會更加明顯」,為了迎戰大量的收視群眾,這次取得轉播權的愛爾達、中華電信,可是做好了十足準備。

2018年的世界盃足球賽,愛爾達攜手中華電信推出轉播服務,卻因為流量瞬間湧入,造成平台大當機,只能被迫開放免費觀看。雖然締造了流量高峰,但卻無法從OTT取得任何訂閱收益。

時隔四年,這次終於寫下了漂亮的新頁,「尤其去年的東京奧運轉播,是一個收視習慣的改變、也是很成功的壓力測試」,謝思毅說明,經過時代更迭,現在許多觀眾已經不再只以「電視」作為收視平台。

sports_04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 宋思彤攝
謝思毅憂心難以培養「第二代球迷」,無法找到與年輕觀眾的共鳴

不過,OTT平台即使獲得爆炸性成長跟收益,但「左手通右手」的隱憂也令謝思毅十分擔心。

「比較悲觀的是,整個市場並沒有變大。甚至,25歲以下的觀眾,對於『體育轉播』似乎不是那麼感興趣」謝思毅提到,愛爾達從10年前開始耕耘年輕族群,10年後雖然有所收穫,卻難以培養所謂的「第二代球迷」——這樣的收視斷層,也讓身為台長的他相當擔心。

「目前還沒有辦法找到跟年輕觀眾、未來這群主力族群的共鳴」,謝思毅坦言。

以古鑑今,回顧台灣運動媒體的往日光景

未來或許暫時無法找到方向,不過,或許我們可以「以古鑑今」,回顧過往的媒體轉播與觀眾收視習慣的歷史。

「電視台、新科技為什麼需要運動節目?因為它是非常吸引人的」,劉昌德強調,像是號稱國球的棒球人氣相當高,有了轉播權等於是取得「殺手級應用」。

sports_05翻攝自活動直播
劉昌德從歷史角度分析運動轉播的發展

劉昌德回顧過去有線電視的發展史,1993年《有線電視法》設立後,許多第四台和衛星頻道開始競爭體育賽事的轉播權,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始祖的非TVIS(今年代MUCH台)莫屬。

「一開始攝影機還抓不到球,打左外野、他去拍右外野」,劉昌德笑說,當時還被球迷罵得要死。不過在短時間內品質提升、觀眾增加後,轉播的權利金也逐年上漲。

1997年,由中信主導的緯來企業大舉進攻運動轉播市場,除了成立緯來體育台,甚至以當時的「天價」買下了中職轉播權,立下了一個無人可超越的標竿,「只要有新的傳播科技出現的時候,或是有新的競爭者進來時,職棒轉播的『輝煌史』就會被提及」,劉昌德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