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如果把孩子的狠話當真立刻回應,那你就上當了
文: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
當孩子故意反抗時,教養先冷靜下來
八歲的逆思法拉問媽媽海瑟,週末晚上可不可以去朋友家玩。維果海瑟回答:「你知道我們週六要去看奶奶,把孩所以不行。話當」
「我恨這個家。真立」法拉喃喃低語。應那
海瑟說:「你剛剛說什麼?再給我說一次!上當」
法拉爆發:「我說我恨你,教養我恨這個家!逆思你是維果全世界最爛的媽媽!」
「你怎麼能這樣對我說話?現在立刻回你房間!把孩」
當孩子失去分寸,話當甚至直接反抗時,真立父母有兩種選擇:從不尊敬我們的應那濾鏡看他們的行為(我的孩子忤逆我!);或是從他們情緒失調的濾鏡看他們的行為(我的孩子現在很痛苦。)
我們很容易從第一種濾鏡看事情,因為我們也很習慣這種思維。可是想想自己——為什麼你有時會對人失禮?為什麼你會跟老闆頂嘴,不聽老闆的命令?我每次都會想到同樣的原因:我覺得被誤解。我希望得到關注,但沒人注意我。某人沒有認真聽我說話,我覺得很挫敗,也覺得我們的關係不如想像中的牢固。了解自己為什麼會行為失當,可以幫我思考怎麼處理孩子失禮或反抗的問題。
假設你跟七歲的兒子杭特說,今天早上不可以打電動。結果吃完早餐後,你就看到他在遊戲室玩《勁爆美式足球》。如果我們採用忤逆父母的濾鏡,會想:「我都說過不行了,把我的話當耳邊風嗎?杭特怎麼這麼任性,一點都沒把大人放在眼裡!」感到不受尊重,通常就是讓我們衝動大吼或進行懲罰的導火線——這麼做不見得能讓杭特學會尊重我們,只是因為我們成人無法忍受權力被剝奪的不適感,懲罰可以維護權威,讓我們比較好受。
可是當我們用情緒失調的濾鏡看待杭特的行為,我們就會想:「杭特非常渴望某件東西,但我拒絕了,他無法忍受得不到的感覺。我得讓他學習接受失望。此外,我們之間的連結可能出現了問題,因此他不想聽我的話。」
我們都知道小孩不太會調節情緒;感受越強烈,他們越難管控自己。成人產生強烈情緒時,我們可以用溝通解決,或深呼吸,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可是小孩不會這麼做,他們會用其他方式表現,例如像杭特那樣直接抗命,或是像法拉那樣,說出「我恨你」「你最好溺死」之類的話。
感受越是猛烈,孩子的言行就越可能失控,逼得父母常常因此推開他們(你不能對我說這種話!馬上給我回房間!)。這使我們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父母激動回應孩子的無禮行為,導致孩子不受理解的孤獨感更強烈,情緒也更加惡劣(請記住:讓事情變糟的往往不是情緒本身,是因為有某種情緒而感到孤獨這件事),做出更多失控的言行。
父母應該試著區分,哪一部分是孩子尚未成熟的情緒調節技巧(因為有限的情緒調節經驗讓他們出現失禮、反抗的言語或行為),哪一部分是孩子的真實感受(憤怒、悲傷)。為了弄清事情的全貌,我們應該學著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心情,將尖銳的言語視為求救訊號。我們也必須放棄用懲罰來阻止孩子再犯;不懲罰不會惡化問題行為,「如果這次放過他,他就會覺得以後都可以這樣對父母」……這種假設人類行為只會向下沉淪的觀點,我不贊成。
想像一下我們自己生活中的失禮行為:你過了很糟的一天,另一半問你有沒有把餐具拿出洗碗機,你回答:「我已經做了超多事,沒空弄洗碗機,你自己不會做嗎?」想像一下,另一半看到你的無禮行為,沒有保持沉默,也沒有責備,而是說:「哇,你好凶。可是親愛的,你一定是覺得太累才會有這樣的反應,這件事比你講話的口氣還重要。所以我們來聊聊今天發生什麼事吧?我想知道。」
感覺如何?在那之後,你還會對另一半那麼凶嗎?如果你的另一半回答:「我不能容忍你這麼無禮,罰你一週不能看電視。」你又會有什麼感覺?我想我們都知道,這種情形鬧到最後沒人會開心。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孩子:以同理心和善意回應他們的無禮行為,會讓他們覺得受到關注,也有助於啟發他們做出善意回應。
教養策略
不要立刻回應
如果把孩子的狠話完全當真,立刻回應他們的行為,你就上當了。孩子的行為表現背後隱含著更深刻、脆弱的心理因素,言語本身不重要,你要注意的是言語掩飾的情感,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至關重要。
具體作法
- 步驟一:為孩子的行為設立界限(我不會允許你……或是我不會讓你……)
- 步驟二:為孩子的行為提出最寬容的解釋,承認他的深層感受、憂慮,以及想受到關注的渴望。有時不必說話,單純的陪伴就夠了(請記住,孩子會認為你願意陪伴他,表示他具有良善的特質,因為他的言行沒有嚇跑你)。
範例
- 「我要關掉遊戲機,控制手把也要收起來了。你不覺得奇怪嗎?我說過不行,你還是照玩不誤。我們來想想,為什麼一講到打電動你就那麼不在意我的想法?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讓你想這麼做?」
- 「哇,這些話滿狠的……你一定是覺得很難受才會講這種話。我知道積木倒了讓你很生氣。如果是我,我也會很生氣。我在這裡。我愛你。」
- 「我不許你用這種口氣說話……你應該是因為很多事都讓你不開心才會這樣對我。我想要找時間好好跟你單獨相處。我知道在這個時代當青少年不容易。我想聽你說,了解你的想法。就算你對我發脾氣,我還是愛你。」
- 有的時候,無聲勝有聲。你可以只是深呼吸、點個頭,或是看著地板。在情勢緊張時,連眼神接觸都可能是多餘的,但你讓自己靜下來的簡單動作等同告訴孩子:「我聽到了。我在這裡。我愛你。」
展現父母的權威(不必懲罰或變得很凶)
當孩子蓄意反抗時,你可以:
一、深呼吸。請記住,孩子反抗,不代表他不看重你,也不代表他很壞。
二、展現父母的權威。當你用設立界限的方式重新確立你的角色,請記得說出你正在做的事(永遠都要弄清楚你的職責)。兒子在沙發上亂跳,你要把他抱起來時,你可以說:「我要把你抱離沙發。」或是看螢幕的時間結束後,你發現女兒躲在衣櫃裡偷用iPad,你可以說:「你可以現在就把iPad給我,如果你捨不得,我會直接拿走。」或者說:「親愛的,我現在就要把平板收起來,我知道這會讓你不開心。」
三、維護界限。但要記得,你這麼做是因為孩子沒有控制衝動的能力,不是因為孩子違抗你。為了做到這點,你可能要一直待在房間裡,陪著沒在聽你說「不准跳」的兒子,或是把iPad放到女兒碰不到的地方。不要期待你的孩子「被抓到」之後,會突然學會控制衝動的能力。你的孩子透過行為告訴你,他們需要你幫忙設立界限,所以你要用行動幫他們。
四、想想看有沒有辦法轉化他們的衝動。換句話說,你能不能幫孩子找到一個方法,讓他既能滿足渴望,又不會破壞界限?你可能可以說:「看得出來你真的很想跳。可是我不能讓你在沙發上跳。我們去外面的草地上跳吧!」或是「你是不是想告訴我,要幫你想一些好玩的活動,這樣我在忙著回工作郵件時,你就有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