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跟中風、心臟病絕交:心理學家翁嘉英談保護心血管健康的心靈之道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林義宏|編輯:林俊孝|攝影:黃國彰)

一名個性火爆的專訪臟病之道董事長年事已高,兒子卻不願意繼承父業,跟中管健某天父子倆在辦公室激烈爭執,風心董事長在震怒之下突然神情痛苦地緊抱胸口,絕交昏厥倒地、心理學家心血心靈緊急送醫──這是翁嘉台灣八點檔常見的經典橋段。

你可能也聽過「氣急攻心」或「我會被你氣到心臟病發」的英談說法,這些對急性心臟病發的保護通俗描繪有科學根據嗎?情緒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血管健康?

長年來,心血管相關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佔至少三項(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為心臟疾病、專訪臟病之道第四為腦血管疾病、跟中管健第八為高血壓性疾病)。風心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絕交高血壓、心理學家心血心靈腦中風、翁嘉心肌梗塞等泛心血管疾病每年平均在台灣奪走超過三萬條性命,英談更別提導致失能或其他後遺症的患者數。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翁嘉英教授在臨床實務與研究中看到,這項糾纏無數台灣家庭的生理病症,原來和我們的心理世界有著密切關聯:一個人的性格、情緒、壓力與生活方式,乃至約束眾人的社會期待與要求,都可能對心血管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與心血管,這兩個「心」其實息息相關。

急性發作的心血管疾病,背後有不可忽略的慢性過程

遍布人體全身的血管,每一秒都隨著心臟搏動,輸送血氧與其他養分到體內各部位的組織,一旦重要的血管阻塞,得不到血氧的組織很快就會壞死,進而危及性命。俗稱的心臟病發,大多指負責供給心肌血氧的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如果是腦血管阻塞,就是所謂的腦中風。

當一個人情緒激動,通常伴隨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的自主神經反應,這時再加上血管內的凝血與發炎機制也被啟動,進而就可能加速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的速度,長期累積下來,造成血管阻塞。

「如果把血管想像成河道,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就像一場洪水,把河岸沖壞。」翁嘉英進一步解釋,「當血管中的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破損,身體便會啟動凝血機制以進行修補,同時啟動發炎機制將脂肪包覆於管壁中,這樣一來,等於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

情緒除了造成長期慢性的血管堵塞,急性情緒壓力的角色亦不容忽視。血管內壁突起的纖維斑塊(由凝血斑塊加上包覆於管壁內的脂肪所形成),在激動情緒所引發的心跳血壓擾動下,容易破裂形成血栓(thrombosis),進而堵住了前述長期累積而狹窄的血管。情緒壓力下的血管急速收縮惡化這個過程,導致血液流不過去,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失去血氧供應的心臟組織,很快就會壞死。

這麼說來,八點檔董事長心臟病發的橋段確實有些道理。但實際上,情緒暴怒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如河道地貌大多源自長期的地質過程,一條健康的血管本該乾淨且暢通,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淤塞。除了高油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抽菸外,生活中的慢性壓力與情緒緊張,都在持續累積血管內的纖維斑塊(即動脈粥狀硬化的元兇)這些才是影響心血管健康更劇、卻緩慢而不易察覺的慢性過程。

1企劃腳本:林義宏|美術設計:林柏希
所謂「氣急攻心」是劇烈情緒波動伴隨心跳、血壓急速上升,造成血管內斑塊剝落,進而引發凝血反應,形成血栓的急性過程。然而,血管斑塊的來源終究是個人長期生活習慣、心理與社會壓力因素等慢性過程的累積。

翁嘉英提到一篇經典文獻,指出心理因素在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的後天危險因子中佔有32%的影響。人類的性格、情緒、壓抑與壓力,如何在生活中緩緩累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理危險因子:敵意性格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卻大不相同。有些人長期傾向對身邊的人事物抱持負面的態度與認知,時不時生氣動怒,心理學上稱為「敵意性格」。

當一個人習慣性暴怒或情緒緊張,等於陷入內皮細胞破損與凝血形成血栓的惡性循環。臨床醫學已知敵意性格是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翁嘉英則帶領學生進一步以實驗方法探討敵意性格和血管健康的關聯。

不用侵入性的測量儀器,如何得知血管的健康狀態?「我們看血管彈性。」研究團隊利用血壓計搭配超音波儀器,觀測血管在血壓帶加壓、放鬆後彈開的比例。血管彈性越低,即硬化程度越高,表示血管已經淤積了長期憤怒造成的血栓與斑塊。結果發現:敵意性格越高的人,血管果真比較缺乏彈性。

「這些研究參與者並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卻能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翁嘉英驚訝地說:「敵意的效果竟然這麼顯著,我自己也被嚇到了。」

心理危險因子:壓抑敵意

面對壓力,人體會自動進入備戰狀態,啟用不經意志控制的自主神經反應,如前述的凝血與發炎機制、心跳加快與血壓上升,都是演化上有助於物種存續的生理機制。

「可是現代人面對的壓力情境不再需要打鬥求生,反而更常要『壓抑』。」翁嘉英解釋,敵意、憤怒會引發心跳、心輸出量上升的自主反應。但壓抑情緒表達、肢體動作的習慣,卻會造成身體周邊血管反射性收縮,將過量的血液擠回軀幹核心,久而久之,便容易造成高血壓。

「當你在壓抑,自主神經反應卻已經先行,被壓抑的情緒無以宣洩,凝血與發炎機制依然在運作,反而變成血管的負擔。」翁嘉英說。

考量台灣本土文化特性,翁嘉英特別從敵意性格中區分「壓抑敵意」的子類型,並發現壓抑型的人在回憶並述說自己的生氣經驗後,儘管經過一段時間,血管的收縮反應卻遲遲不會消失。「就像講完以後,他繼續在心裡拿這件事折磨自己──『目睭金金人傷重(指人碰到無可奈何的困境時,眼睛瞪得大大的,宛如失去靈魂)』。」她說,「至於表達型敵意的人,他們話講完也生氣完了,血管很快彈開。」

1Photo Credit: 黃國彰
翁嘉英提醒,壓抑情緒表達、肢體動作的習慣,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高血壓。

清心減壓營:安定下來,認識自己,改變生活


苏ICP备16002488号-1